王锡爵虽然没有跟着皇帝一起去湖广,但他没多久就知道了皇帝要亲祭张居正的事,且也因此在知道这事后,就对阁臣陈于陛、户部尚书杨俊民等同僚如此说了起来。</p>
陈于陛听后笑道:“元辅也不必太有压力,如今天下已是极盛之世,而您作为盛世首辅,萧规曹随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p>
“话虽如此说,到底与前几任公忠体国者相比,颇显黯淡。”</p>
王锡爵笑着说了一句,接着就拿起报道有皇帝亲祭张居正新闻的官报,而看向了外面,说道:</p>
“而眼下,若说还有什么当为而不敢为的事没有做,那就是再次彻底清查人口与田和调整征税结构的事了。”</p>
“诸公觉得呢?”</p>
陈于陛听后颔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工商业繁荣到什么地步,人口和田地依旧应该是朝廷必须掌控清楚的两项政务,而事实上,自古以来,做到这两点是最难的,本朝只有太祖时期真正做到,张太岳当国时也只是将中土的田地清查明白了一些,但人口上则没有彻底清查明白,其余时期更不用说,在太祖开国以前,至少有六百年,没有一个朝做到这一点!”</p>
“所以,元辅真要做些敢为天下先的事,还不如调整税务,将商税加征,农税豁免。”</p>
“眼下朝廷官办商行的收入与非农税收,的确已经超过农税不少,如果加征商税,减免农税,的确很符合实际。”</p>
“更重要的是,这样有什么波折出现,也不至于让种田之民与有田之户也跟着被裹挟进来,甚至他们能成为朝廷这样做的后盾。”</p>
户部尚书杨俊民这时也点了点头,跟着说了起来,然后就与陈于陛一起看向了王锡爵。</p>
王锡爵则问道:“如果只免农税,不加征商税呢?”</p>
陈于陛想了想道:“元辅固然不想太得罪天下商贾,但是元辅应该明白,眼下商利的增幅实在是太大,已经远远超过种田之利,尤其是如今在海外有大量耕田,而一些大粮商直接在海外用大量农奴屯田,然后将大量粮食运回国倾销后,谷麦等价就一直很贱,以至于许多百姓弃耕,宁去城里务工也不回乡种田,致使大量田地被抛荒,所以,要想保证将来国家岁入增加幅度能赶得上商利的增幅,还是应该加征商税,进而最好可以反哺农业,毕竟从国家长远来看,本土的耕田是不能抛荒的,一旦抛荒太久,肥田就很难,如此一来,真要是将来外面不宁,内部不安,没有基本足够的良田产粮,则我朝廷将何以安民?”</p>
王锡爵听后颔首,笑道:“阁老到底是两代帝师,比吾谋得更加长远。”</p>
接着,王锡爵就又道:“我已经让少钦(朱赓)巡视天下时,专门巡视农商之情况,考察税务,希望他意见和阁老一致。”</p>
“元辅谬赞!”</p>
“彼此皆是勠力为国而已。”</p>
“而以下僚之见,无论商税加征不加征,皆应该有所绸缪,甚至应该先让一地之督抚试试为妥。”</p>
陈于陛这时言说道。</p>
王锡爵道:“这是自然。”</p>
杨俊民等也跟着点头。</p>
而此时的湖广,湖广巡抚汪应蛟与在乡省亲休假的熊廷弼倒也因亲眼目睹朱翊钧亲祭张居正一事,而在天黑回家时,一起感叹起来。</p>
汪应蛟先言道:“陛下如此抬举大臣,接下来只怕有志者只会人人争先,而无归隐林泉之心也。”</p>
“正是。”</p>
熊廷弼很是精神抖擞地上了马,回了一句。</p>
“等等!”</p>
汪应蛟则在这时叫住了他:“据闻你已过了巡按御史考选,你报的是去哪里巡按?”</p>
“辽东。”</p>
熊廷弼回道。</p>
汪应蛟道:“哪里可是酷寒之地,人人都更想报名去南边巡按,你为何要去关外?”</p>
“正因为人人都想去南边,我才不能去南边,朝廷将来不能没有熟悉北疆的官,何况,有如此圣主,去北边,也能实现平生抱负!”</p>
熊廷弼说后就甩鞭而去。</p>
“是谁要去北边呀?”</p>
恰巧,朱翊钧这时着便服乘马车而来,且因听到这话就撩开车帘说了一句。</p>
汪应蛟慌得立即舍轿迎了过来:“回陛下,是原工部主事熊廷弼,现在归乡养病在家,如今因陛下莅临太岳,而来此候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