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墨香阁 > 沉重的翅膀 > 第六章
推荐阅读:

第六章

一个什么样的对待楼道里传来的一切音响全是不顾一切的、理直气壮的,仿佛都

在宣告着自己存在的合理:剁饺子馅的声音,婴儿啼哭的声音,弹钢琴的声音……

热闹的星期天。那是一首简单的钢琴曲。弹琴的人总也不能流畅而连贯地弹下去,

让叶知秋心里起急。仿佛要帮弹琴的人加把劲儿,她按着记忆里的旋律,手指在栏

杆的扶手上习惯地掠过,好像那是一排琴键。她喜欢这个曲子,念中学的时候,她

常常在那架弃在礼堂角落深处的钢琴上弹它。那架钢琴又老又破,下过十八层地狱

似的,遍体鳞伤,磕磕疤疤。好几个音已经不准,调都没法调了。好像一个漂泊了

一生,到了风烛残年,又聋又瞎的孤老头子。阳光透过高大的白杨树枝,透过宽敞

的玻璃窗,洒在礼堂的地板上。那和声里充满着幻想的力量。念大学以后,她就很

少弹琴了。那是没有工夫幻想的年月,而且,幻想是什么是虚无缥缈、是游手好

闲、是有闲阶级的情调……工作以后,她克勤克俭,还是买了一架琴。“文化大革

命”一开始,琴在一张旧毯子底下睡了十年。现在倒是可以弹了,但她早已没有那

个心情:幻想、和声……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上的事。

这熟悉的,因为不熟练而显得遥远了的、模糊了的旋律,使她想要流泪——使

她的心稍稍有点发紧的眼泪。

像有意和这琴声作对,有谁在狠狠地、挑战似的用锤子敲击着什么:乒!乒!

乓!乓!叶知秋有点奇怪,一位重工业部的副部长,居然能和凡人一样,住在这公

寓式的房子里别是贺家彬记错了地址不会,他说过他曾经来这里坐过、聊过。

当然,也不能算什么凡人,这里至少是司、局级干部的宿舍。

就是响着钢琴和敲击声的这个单元。

她用力地敲了好几次门,里面的琴声才戛然而止。

门开了。

好像有一道柔和的、色彩交错的光环闪过,这就是郑圆圆留给叶知秋的最初感

觉。她有一头柔软的、自然鬈曲的头发,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过于黄了一点。头

发剪得很短,比莫征的头发长不了多少。叶知秋总爱拿别的孩子和莫征比较,仿佛

莫征是她的亲儿子。眼睛长得有点特别,也许一只稍稍有点斜视,不过,奇怪,那

一点也不影响她的美丽,反倒给她增添了一种特别的风韵。有点调皮还是有点任

性弹性很好的、高领子的白毛衣,紧裹着她纤巧的身子。身子是那么的窈窕,叶

知秋几乎没有见过。裤子有点不伦不类,太过肥大,就是偷了一只老母鸡放在裤腿

里,人家也看不出来。没有裤线,或许原来有过,早被她不经心地穿皱巴了。

像往常和陌生人第一次接触时所感觉的一样,叶知秋立刻在她的眼睛里,看到

了这样的意思:“天哪,这个女人可真丑。”然而.在郑圆圆那双眼睛里,叶知秋

还看到了更多的一些东西:同情和怜悯。这善良的小姑娘。那不流畅不连贯的琴声

当然是她弹奏的。

“您找谁”那样轻轻的、温柔的声音。

“郑子云部长在家吗”

“您是哪个单位的”

叶知秋拿出了自己的记者证和介绍信。郑圆圆对记者证很注意,同一的职业引

起了她的兴趣。她热情地请叶知秋进去,然后走进另一个房间里去了。那“乒乒乓

乓”的敲打声也骤然停息下来。

房间打扫得很干净。但却有一种谁也不打算在这里住一辈子的感觉。墙壁上没

有任何装饰,比如风景画、照片、条幅之类的东西。家具,全是从机关里借来的,

既谈不上色彩的协调,也谈不上款式的新颖。就连浅蓝色细布的窗帘,大概也是从

公家借来的。

从这房子里的陈设,绝对猜不到主人的爱好、兴趣。叶知秋暗暗惊奇:为什么

在这陌生的房间里,竟隐约地感到她对生活的那种疏忽、凌乱、大意“您找我”

叶知秋回过头来。她完全没想到他是这样的。衣着是那样的随意,可他一举一

动,都会招人猜想:他是牛津,还是剑桥出身根据贺家彬的介绍,当然都不是。

人很瘦,握起手来却很有力。

“为什么不通过部值班室呢”他似乎很不客气,“请坐吧。”没等叶知秋坐

下,自己已经先坐下了。

“找过值班室,他们答应过,给我安排个时间。但您似乎总也没有时间,我有

点等不及了。”

“啊!”郑子云抬起眼睛,注意地看了看叶知秋。这女人有一种男人才有的死

硬派头。是做什么工作的圆圆告诉他是位记者。

他的眼睛很大,在瘦削的脸上,大得似乎有点不成比例。叶知秋想,他小的时

候,一定是个非常漂亮的男孩儿,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翻领的白衬衣,还有一双

眼白发蓝、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眼睛。

唉,怎么搞的她常犯思想不集中的毛病,思绪常会从眼前的事物上飘移开去,

发出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联想。比如现在,为什么会想到这老头子的少年时代呢

她用力摇了摇脑袋,驱散着这些莫名其妙的联想,惹得郑子云又发出一声:“啊”

她接着很快地说下去:“我想采访一下您……”

郑子云的脸上立刻显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气。好像生怕叶知秋会把他和什

么吹牛、浮夸的事情牵扯在一起。他对新闻报道,有着显而易见的警觉,是对十年

动乱期问,某些新闻报道失真的成见抑或是他不愿成为新闻人物的防范“对不

起,我没有什么情况可以提供给您。”

“您误会了,我并没有打算写您,我是来向您请教,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

中,工业经济部门应该怎么办”

“噢”郑子云来了兴趣,“是报社交给您的任务”

“不,是我自己。”接着,她谈到了前不久和莫征的那场争论,以及莫征那些

切中时弊的话。这是她绝不肯向莫征当面承认的。

“您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呢”

“这个问题,是影响全国十亿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物质是第一性的,没有这

个,什么发展科学、文化、军事……全是空谈。三中全会以后,当全国人民即将把

重点力量放到经济建设上去的时候,我们想多报道一些这方面的情况。而我现在只

是凭感觉,觉得前十几年经济建设花的力量不小,大干苦干,实际效益却远不及我

们付出的代价。为什么会搞成这个样子又怎样才能搞好我却说不出道理。您知

道老百姓是如何盼望着、期待着工作在经济战线上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决策人。我

们是不是真就这么穷呢我是经济部的记者,免不了天天同数字打交道。解放三十

多年,平均每年产值增长百分之七,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了不起的数字,可我们

为什么老富不起来呢我想,要是我们像日本人那么会花钱,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

我们不会这么穷。我们为什么老是瞎折腾呢再有多少钱,也经不起这么瞎折腾。

大的不说,就说我上班每天都要经过的那条马路,从去年到今年,路面翻了三次。

先是下水管道换成粗的一次;供热管道的铺设又是一次;冷水管道换成粗的再来一

次。路旁的树呢原来是槐树,锯了,改种成白杨树;还没长两年,又换成松树…

…能不能有个全面的、长远的规划,一次把它解决了呢好像人们不知道,这么来

回折腾,工人的开支、汽油、沥青、砂石……是需要重复消耗的。能不能不这么干

呢这些问题说起来,似乎人人都知道,可为什么还是这样于下去呢”

推荐阅读: